互联网金融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中间也经历了从启蒙到爆发、从高峰到低估、再到后来的偷偷发展的过程。当大家因为余额宝这个互联网和货币基金产品结合的这个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始意识到,原来金融和互联网结合可以爆发这么多能量之后,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就开始发展的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但是谁也没想到,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当大众习以为常上的时候可能再次踩到了监管底线,而且这次原因更加有趣,竟然是因为股市暴涨了,而互联网金融又正好在暴涨的底层逻辑之下,看来一波监管风暴似乎已经无法避免了。
互联网平台牌照化
依稀记得当年互联网金融几乎是个法外之地,以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的方式干着各种各样牌照特权才能从事的业务。这些业务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行业,不管是银行的、保险的、证券的、基金的、信托的、甚至连一些小众的业务比如小贷等等都在从事。那段时间是互联网金融最早的黄金年代。
在那个年代,只要互联网平台拥有足够的人气和流量,就可以以各种各样不为用户所感知的方式,植入金融类的产品,并且通过这个方式直接变现。产品逻辑简单而且门槛之低简直让人无法直视。几乎任何能够聚集人气的互联网公司、平台和产品,都在想方设法的把自己接入到某个金融产品中,并且通过金融产品的返点、广告费用、渠道费用等等方式实现变现。
也正是那段时间,金融机构对这些互联网平台是又爱又恨。爱是爱在互联网流量带来的红利,原先大量需要人力堆积的营销工作,只要手指敲敲打打就可以完成。恨又恨在,似乎自此之后,核心用户资源再也无法掌握在自己手里,凡事都要先翻过互联网路霸的这座山头,然后交上保护费。但是无论内心想法如何,互联网平台和金融机构的交织是越来越紧密。
但是随着一波网贷特别是P2P的狂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金融迎来了第一波监管风暴。这波监管风暴影响至今并且时不时偶尔会听到一些新闻。比如前段时间,又有某个明星代言的P2P平台把这个明星拉下了水等等,可以说爆雷不断。
第一波监管风暴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互联网金融不是法外之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必须纳入监管,并且必须合法化牌照化。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互联网公司纷纷掀起了拿牌的狂潮,而且一些头部的公司拿到的牌照之前,甚至都超过了不少老牌的国企央企金融机构。
另一方面的监管,就特别聚焦在了P2P网贷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的乱象实在是三天三夜讲也讲不完,也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就不再这里重点列举了。就这一点其实基本结论就是一个,那就是这个行业已经彻底完蛋了。
但是无论这波监管风暴有多强,基本上所有的头部互联网平台,都为了自己的业务发展需要,拿到了应该拿到的那一批牌照,并且通过这一批牌照的加持,彻底的将自己的平台从产品化、渠道化的道路上,拉到了真正的牌照化运营的正确轨道上。
多牌照并行带来监管漏洞,并且在牛市中全面爆发
拿到多块金融牌照之后,各大互联网公司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彻底的将牌照之下的产品整合了,所以在这些平台上,基本上已经可以买到市面上个人业务所能选择的所有类型的产品。并且分门别类、清清楚楚的摆在那,各种细节还非常周全,彻底的将金融这个原本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行业,下沉到了普通老人的智能手机里。
这样做对于互联网平台自然是好处多多的,因为对于不同画像的人群当中,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比如有的人就希望能有高收益的理财途径,而另外一个群体可能只是希望能取得一笔现金度过难关。曾经这两个人群所要寻找的金融机构和渠道会截然相关,那么相关的营销成本也会非常高。但是在互联网平台将产品整合以后,只需要打开一个app,两个人群的需求就都可以满足了,所以这一波操作,让互联网公司赚的钵满盆满。
但是这样的方式,却会让监管变得非常困难,然后不免会让人钻了漏洞。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不同的金融产品的监管主体是不同的,比如银行、保险、基金这一类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产品,监管主体是银保监会,但是证券的监管主体就是证监会,而小贷类产品最主要又是各个地方的金融办在管理。不同的监管主体之间,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互通机制,但是实际上大家也知道,都是平级机构,互通机制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出来协调,只有在碰到大事的时候才会出来协调一下。
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一般情况如果是一些小的漏洞,其实监管本身是非常难发现的。比如通过一定的方式套取一些线上信贷的资金,然后放到线上的理财产品中获取收益。这都是一些私底下很基本的操作,但是因为这么干的人金额很小,其实监管要么是没发现,要么是认为没有需要全面去管的动力和必要性。
但是这次不同,当股市作为这么重要的地位的被提起来,甚至整个资本市场可能要搭好架构作为房地产市场替代的举国蓄水池的时候,竟然仍然有人敢利用不同监管机构间对产品的管理标准不同,然后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简单的产品间的操作,就批量的进入股市,形成了股市的场外杠杆区域,直接影响的股市的波动率。
场外杠杆始终是监管心中的一根刺,毕竟曾经的断崖式下跌这一波监管人员都是经历过的,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再来一次。特别是当前把资本市场的历史地位提到历史新高的位置的时候,怎么能够让不可控制的场外杠杆破坏呢。
而玩这些场外杠杆的玩法竟然又如此的简单,只需要通过类似信用卡、花呗、借呗、微粒贷等等网络信贷产品(不管是现金贷还是消费贷,都能套得出钱),将钱套出来,然后直接购买股票型基金,就可以直接间接的进入股市。连证券账户都不用花时间去开,甚至人都不用离开自己的床,手指动一动,杠杆就膨胀起来了。而且这一批杠杆来去无形,对于资本市场的管理来说,完全没法管,因为根本就不是因为资本市场而起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近的基金发行这么简单,一方面是有大佬们支持,另一方面很多的民间不知道哪个角角落落里都有人在捧场。并且随着股指的快速上涨,这轮场外杠杆的体量增加非常迅速。连压住基金发行规模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杠杆的增长,彻底爆发。
群体性场外杠杆,必然引发监管风暴
其实监管在最近已经开始给足了市场预期了,也就是俗称的吹风。在这个权利的聪明人看到这样的吹风自然就懂了,意思就是收敛一点,再不收敛马上就要收网了。但是即使是这么明显的吹风,相信仍然会有很多人看不明白的。毕竟会用这样的方式炒股(其实根本没买股票,只是买了股票基金而已),想来也看不懂监管的动向和意图。
所以按照目前的趋势看,应该不需要多久,马上就会有监管风暴的到来。这波监管风暴最集中的,应该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不管是不是持牌机构),打通不同金融牌照和产品间的界限,并且突破了原有信贷产品绝对不能拿来投资房产、股票和基金这类投资类产品的底线。
现在总还有人觉得明明是不同的产品,监管根本发现不了,而且因为贷款出来的资金会和自有资金混同,谁分的清楚哪一部分是拿去投资了,哪一部分是拿去自己生活开销了。这种想法如果放在几年前还可以,但是放在今天,真的是太天真了。
要知道,真正的顶层监管是可以让普通人无所遁形的,你银行账户里有几个子,自己买不买的起这个资产的股票或者基金,当监管要查的时候真的查不到嘛。本质上只需要把几个金融体系的计算机系统,在顶层通过一定的路径打通,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全面监测个人所有的现金流了。
凡是那些抱着天真的想法,并且为自己最近一段时间,通过“聪明”的从互联网贷款平台上套现,然后购买股票或者基金赚钱的人最终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个代价一方面是金钱上的,要知道这波牛市可是有人掌控的,不管是通过资金的方式还是政策的方式,你觉得这个级别的掌控人,真的会让你带着这些违法的收入坦然离场嘛,来回收割干净几乎是必然的了。
特别是对于这批人群来说,可能连股票和基金的区别都还没有搞清楚,还傻傻的以为自己赚到钱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看一下,假如这批人是在7月6日大阳当天申购了一部分的基金,那天的基金是按照收盘净值算的,那对应大盘点位就是3332.88。然后如果在今天看情况不对,又赎回了基金,今天基金也是按照收盘价算的,那对应大盘的点位就是3210.1。一来一去来回收割,就是100多个大盘点位,哪有什么钱赚。不仅亏利息、亏申赎费、还要亏本金。
另一方面,拿信贷资金入股市或者购买基金,都是信贷资金的红线,不管是通过哪个金融机构或者哪个互联网平台完成的这个操作,很可能都会进入一段比较长期的市场禁入状态。即使是情节轻的,也会面临额度大幅度下调的情况,如果情节重的话,会不会上征信名单都很难说,可以说对于将来甚至现在真正要钱的需求来说,就是堵死了贷款这条路了。
而对于这些金融和互联网平台而言,监管一定不会仅仅是口头上的要求这么简单,一定会通过书面或者窗口指导的方式,对他们下死命令。这些死命令想想也能猜到,无非就是有过必须改,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不然牌照还要不要自己掂量掂量清楚。这种高压之下,场外杠杆才可以得以制止。
总结
所以说,别看之前牛市涨的欢似乎人人都赚钱,这才几天时间,一旦场外杠杆被监管风暴控制住,到时候还有多少人是赚钱出来的就很难讲了。这一波牛市将是会有历史意义的一波牛市,怎么可以容许一些个小小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不管做多大,在监管眼里都是小老百姓),破坏大格局,所以监管风暴终将来临,你准备好了吗?